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数学学科课程系列报道之三——同课异构 同放异彩
发布时间:2020-05-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婷

IMG_4304.JPG

IMG_4312.JPG

IMG_4325.JPG

IMG_4332.JPG

IMG_4339.JPG

IMG_4352.JPG

QQ图片20200505174015.png

QQ图片20200505174025.png

  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4月30日,我校迎来了常州市优秀教师姚建法城乡牵手活动——百丈中心小学第三次数学学科教研活动。由于疫情特殊原因,这次活动开展方式较为特别,是一次全程网络直播研讨活动,除了百丈小学数学老师全体参与外,网上观看人数将近40人,在互动评议过程中,多所学校老师共同参与。活动中,教师们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本次教研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节课由吴秀娟老师执教《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二节课马丽老师同课异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节课同行老师互评并由姚校做出高位引领。

  吴秀娟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课堂语言干脆利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课后,吴老师也针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并提出问题。首先时间上的把握不到位;其次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去表示出这个规律,学生不能达到预期设想,但是今天还是让学生大胆尝试;第三点在探究加法结合律的时候遗漏了教材中补充的两组算式,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挑战特别大。

  马丽老师通过自身独特视角,深刻理解教材,深度把握学生,课堂上环环递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扎实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等相关知识。马老师认为和吴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概念的引入是从常规积累的口算练习中找寻一个偶然的现象,让同学们关注算式中间的一个特点,从特殊第一个例子来发散到一般的规律。第二在于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渗透数学的规范化语言,给学生提供帮扶。同时,马老师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板书对应举例验证的教学部分不够完善,学生错误没有及时捕捉到,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以往学习内容。

  王一萍老师评课时认为:吴老师的教学亮点在于引导学生举大量例子后,出示一个图形1,2号线段,分别是红色部分加绿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加红色部分,吴老师巧妙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了加法的交换律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同时认为这个形可以更加丰满一些,将这个形和刚刚列举的例子结合起来,比如红色是哪些数?绿色是哪些数?这样会使学生映象更加深刻。

  孙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推理过程,虽然两位老师借入了不同情境,但是都是基于学生对于数学现象的观察,并且由这个数学现象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自主表达,这样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感受了合情推理的价值,同时体验抽象和推理的数学思想。并且逐步形成归纳的能力。不同感受是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马老师更加注重学生书写格式规范性,同时也更加注重举例的多样性,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特殊情况,比如0和1的处理。而吴老师是验证环节中借助数形结合使得抽象数学语言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最后,姚校对本次活动作出高位引领。两节课同课异构,吴老师和马老师两位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追求,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参与,大胆尝试,规范格式,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对于归纳教学,姚校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运算律教学中有很多例子不能穷尽验证,因此我们就可以进行分类举例。以交换律为例,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再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再到后来混搭等等等,有序的分类会更好理解,马老师的课堂是有一定的体现的,比如找特殊数或者提示数的类型要丰富。同时姚校也对数学课堂提出了希望。研究要有种子的力度,要让学生从今天的一节课走向一类课,走向思维的远方。

  半天的教学研讨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所有数学老师的思考却没有停止,相信在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将数学研究扎根日常,更加务实和长程。

  (摄影:陈婷 撰稿:陈婷 审核:褚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