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学校之间的校本课程协同研究,提升市校本课程协同建设质量,9月27日,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校本课程教研员李令永博士组织了常州市第一中学、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常州市教院附属中学、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五所学校参加了“常州市校本课程协同项目《生态与生物》”成员学校课程现状与需求调研会。
一、听汇报,了解学校课程建设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三所学校结合各自学校目前在生态与生物方面的所开展的课程建设情况向与会成员作了汇报。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徐业义老师以《基地实践创意 课程助飞梦想》为主题介绍了学校的课程基地的建设情况;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王美娟老师以《源于生活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学校在“环境·生物”校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沈丽亚副校长以《绿色智慧校本课程之“生态实践探索模块”实践研究》为主题围绕“生态种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展介绍课程目前的建设情况及发展设想。通过不同层级的课程建设了解,与会成员逐渐清晰了《生态与生物》项目课程不同层级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感受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课程建设特征。
二、看现场,调查学校课程资源
半天时间,与会成员参观了飞龙实验小学物化课程环境、线上线下查看了学校目前建设的多维度、多模块的校园生态共享探索空间;在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姜敦云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田中课程孵化中心,了解了学校如STEAM科学教育、生物新课程实验室等课程场馆。通过调查,与会成员了解了不同课程资源的种类及构成,以及可能对课程建设产生的影响。
三、谈设想,厘清项目课程架构
下午,与会成员齐聚教科院附中会议室,在李博士的组织下,开展了“《生态与生物》项目”课程的定位研讨,大家围绕“《生态与生物》项目”课程能不能开展、如何开展、如何协同展开了讨论。李博士建议大家首先要理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开发要遵循课程开发的逻辑,最终落脚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面去思考。
最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丁静所长寄语项目组成员首先要动起来,做起来,在做课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发展这个协同课程;要重视课程建设中的差异,强化应用;最后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让“《生态与生物》项目”课程真正成为丰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力量。
(撰稿:金波 潘怡 摄影:金波 审核:李令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