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一个爬坡的年级,学业难度加大,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了,而此时孩子们自我意识增强,出现逆反行为。家长们说重了不行,不说又不行。面对家长们的苦恼和困惑,2020年10月23日下午14:30学校特邀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先后获得苏州市师德标兵、苏州最美教师妈妈、苏州市学陶先进个人、苏州工业园区德育学科带头人、双十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最美公益使者等荣誉称号的施英老师为全体三年级家长带来了一场《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助力转型》的讲座。家长们早早来到报告厅,全程积极参与互动,氛围严肃而又不失活泼。
倾诉心声 共鸣
施英老师的开场就不同寻常。施老师先请在座的家长们全体起立,请他们向坐在自己左右两边的家长们说:“谢谢你坐在我的左边(右边)。”家长们面带笑容,互打招呼,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会场氛围友好。接着施老师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找到自己的搭档。分小组思考以下问题:孩子小时候听话吗?听谁的话?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孩子在哪些方面不听话?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孩子不听话时,我会怎么做?
1分半钟的热烈讨论以后,施老师请3位家长每人用1分钟的时间根据上述问题,介绍自家孩子的情况。同时施老师跟其他家长约定好规则:看向发言的家长。以互动游戏的方式手把手教会家长们该如何和孩子们制定好规则并严格遵守规则。3位妈妈按照约定述说了自己的困惑,施英老师最后总结:我们现在大部分家庭里都是妈妈们冲在了教育孩子的第一线,爸爸们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或者参与得非常少。有时候爸爸们不是不想管,而是妈妈们没有授予爸爸们更多的权利,希望妈妈们能放手让爸爸们管理孩子,往往爸爸们更理性。听了施老师的话,家长们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抽丝剥茧 共话
针对家长们讲述的现象,施英老师带着大家总结了孩子不听话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3种:硬抵抗(外露型)——主动出击,直面顶撞。此时,父母就成了孩子直接顶撞的第一个对象。软抵抗(内隐型)——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更多表现出这样的软抵抗。情感迁移(极端型)——当面不反抗你,不反抗他人、他物。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问题。施老师针对上述表现例举了大量案例,用事实向我们的家长们证明:听话未必是好事!特别听话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己的思考,有更强的依赖性。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否则,一个强势权威型的家长往往只能培养出胆小、怯懦、无能的孩子。一些表面听话的孩子其实是在积聚一份报复的力量,孩子的叛逆是迟早要来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思考:该用怎样的智慧来迎接孩子的不同意见呢?
寻找对策 共情
想要回答上面的问题,还得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施英老师请两位家长情境再现孩子不听话的场景:妈妈到点出门办事,孩子不肯放下手机,于是沟通失败,爆发冲突。接着施老师请家长们分析出现这样的原因,现场一位爸爸分析得特别好,他说:“我儿子特别喜欢看游戏解说,如果在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父母突然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孩子此时肯定不乐意,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时间轴;其次我们家长现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往往过长,时不时刷刷朋友圈、刷刷抖音,有时候还沉迷其中,孩子看了难免会不服气。”施英老师点赞了这位爸爸,她总结:“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要求孩子听话,其实自己也未必听话。正如刚才这位爸爸所说,孩子会很不服气,家长们往往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是的,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共同参与充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则,规则应该指向清晰、非常坚定,一旦达成共识就坚决执行。施老师指出:家长们应改掉爱说教的坏习惯,沟通语言要精炼;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孩子成为朋友,懂孩子。信任是前提,尊重、理解、欣赏、鼓励是关键。是的,爱是一切教育的依托,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施英老师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剖析,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疫情之后的第一次线下家长大学,家长和专家面对面的学习,既收获满满,又贴心暖心,施老师讲的正是家长迫切需要了解的,期待下一次线下家长大学的到来。
摄影:丁玥
审核: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