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这样做,孩子才会听!
三井实验小学求原家长大学第97期暨徐燕娟新北区家庭教育导师工作站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1-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邢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如同陶器,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所以,从小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孟子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由此可见,“规矩”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3月6日晚19:30,我校三年级全体师生相约求原家长云大学,在这里,我们共同聆听我校郑佳老师的讲座,听她聊聊关于“规矩”的那些事儿。

1.png

一则新闻聊规矩

郑佳老师从《律师妈妈5年和儿子签4份协议》这则新闻报道中,以一个律师的角度揭示孩子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在让孩子追求个性之前,遵守规则才是首先要学习的一课。”这个观点,强调“规矩”二字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3.png

同时,郑佳老师还指出:很多时候家长很努力地在树规矩,但是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存在着一些误区。她指出了四大误区:

误区一:灌输说教太多,缺乏操作性。通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则小故事,她提出“超限效应”这个概念,即在家长与孩子沟通中,如果对规则反复用言语灌输,孩子久而久之会对这些话语产生免疫和烦躁。

误区二:家庭成员要求不一致。孩子很精明,特别会察言观色、看人下菜。所以在生活中,如果给孩子制定了某个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达成一致性,否则会让孩子陷入混乱。

误区三:忽视榜样作用。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孩子都视“父母”为自己最崇敬的榜样。家长虽然无法选择社会大环境,但是家里的小环境自己可以用心营造。

误区四:不能坚持到底。“21天法则坚持”并不具有科学性,其实习惯的转变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坚持的过程。如果家长对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就可能出现孩子还没把规则转变为主动自觉的习惯,就提前放弃,不再遵守。

 

建立规则更有效

原来教育有时也会陷入误区,那如何建立规则更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郑佳老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根据意愿能力,和孩子协商一致确立规则。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意愿,不能搞一言堂,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和能力,才能制定出与孩子发展相适应的规则。

第二:规则要具体可实操。简而言之就是规则量化,量化之后才能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完成。

第三:规则效果可衡量。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对作业时间管理的规则缺乏,做作业时特别磨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制定这样的规则: 1、做作业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上厕所、吃东西、学习用品;2、把每次作业当成考试;3、书桌前放闹钟;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剩余时间归自己;5、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每门作业预估时间);6、家长模范作用。

8.png9.png

规则虽然制定了,但孩子难免会有违反规则的时候,一般情况,孩子违反规则,家长可能会有心软退让、恐吓强势、贿赂讨好、消耗唠叨四种表现。如果想规则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家长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进行正确引导。

养育孩子是幸福的,也是艰辛的,树立规则、落实规则并且内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家长们在养育孩子中,少些焦虑和担心,让我们一起学习,通过自己的改变,让孩子对改变和学习有信心,对爱有信心。让我一起携手,陪伴孩子终身成长!

11.jpg13.jpg14.jpg

撰稿:徐邢

 摄影:三年级1-10班主任  

审核:潘文静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