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落实新课程,践行新课标,深耕“四性”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课堂质量,5月9日,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以“与‘数’同行 与‘角’相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郭琪霞老师主持。
我们的课堂
徐倩老师执教《角的认识》
徐老师以猜图游戏引入新课,通过画角、找角、做角等丰富多样的活动,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多角度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概念。整节课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巢洁老师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巢老师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计算的基本思维过程:实物操作一表象操作一符号操作。以“24+6”进行探究,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由此思考“两捆小棒是怎样变成三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打捆?”让学生充分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1个十)”,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继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我们的交流
两位执教老师从设计思路、课堂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反思。组内教师畅所欲言,听课老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教学建议和想法。
顾丽敏老师:
徐老师重视操作在学生认识图形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动作表征让学生在指、画、找、做、比等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丰富的实例中形成有关角的清晰表象,初步获得角的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张翼香老师:
巢洁老师从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入手,并为后面的计算对比打下伏笔。重难点把握到位,为了让孩子理解“满十进一”的进位算法,教师则通过操作经历计算的基本思维过程,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继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练习设计从基础到提升再到拓展层层递进。巢老师虽是一位新进教师,但从整个课堂教师的教态和设计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各方面素养都不错的老师。
曹丹老师:
徐倩老师注重操作,设计了指角,找角,画角,做角,比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本课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的理念。
臧亚丽老师:
巢老师深刻领悟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是最优化的选择。对于计算方法的探究,提供操作素材,给予充分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摆法后,结合他们的口述一边说一边提炼算法,这样“形”(小棒)和“数”(算法的算式)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才会明白:我摆的这个过程原来就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呀,从而更有效的理解算理和算法。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香槟湖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们学中思、教中研、研中悟、悟中行,聚焦核心素养,赋能创新课堂。研虽毕而意无穷,言虽止而思未终,高效课堂的教学与探索发展之路仍在继续,我们且行且思,共研共进!
撰稿:杨世云 摄影:臧宁 审核:臧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