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捕捉课改风向 把好研究脉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丁晓俊

  春意渐浓,教研情暖。义务教育进入“三新”时代——新课标、新教材和新理念相互兼容,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政策导向,理解课标要求,把握编者意图和教学理念的变化,学习吸收后引导学生在新课标的框架下全面健康发展。

  为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变化的理解,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内涵,乘着“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申报成功这一春风,在校长室的精心指导与课程教学处的周密组织下,2月底,河海实验小学各学科组以“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为主题,开展了共读新课标研讨活动,共赴一场知识盛宴。

  语文学科组

  夏艳老师:在深入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跳板,既要夯实"识字写字、朗读理解"等基础能力,又要搭建"思维进阶、文化浸润"的发展支架。当我们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层层驱动的学习活动时,那些看似抽象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孩子们发亮的眼神里、雀跃的表达中生动呈现。当我们重视过程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的硕果时,以生为本才能真正落地。这种转化不是对教学的形式化改造,而是让语教育回归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本质追求。

  汤佳雯老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对课程方案的深入解读,我深刻感受到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回归语言本质,重塑人文精神,其思想性和科学性贯穿始终,为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程方案变化: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导向;改革重点:强化语言实践,提升思维品质;思想性与科学性:传承文化基因,培养时代新人。新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课程方案也体现了科学精神,强调语文学习要遵循语言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数学学科组

4.jpg

  张依格老师:再读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四个字如启明星般点亮了我的教学认知。与传统课标不同,其构建了由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到数学建模的立体素养框架,要求教师从"解题训练师"转型为"思维雕塑家"。在"图形与几何"单元实践中,我尝试用七巧板拼接引导空间观念生长,发现学生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图形变换的乐趣,更是数学思维的萌芽。教学方式的革新最令我震撼。传统课堂的"填鸭式"讲授正被情境式、项目式学习取代。新课标倡导的"增值评价"让我开始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思维轨迹:某个孩子从畏惧方程到能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过程,远比冰冷的分数更能诠释教育的真谛。这场静待花开的修行中,我既是引导者,更是与学生同行的探路者——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司马云豪老师:研读数学新课标后,在六年级教学中,我尝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实践。在"百分数"单元,摒弃传统题海战术,带领学生调研家庭水电费账单、商场促销海报,将"涨幅计算""折扣换算"变成鲜活的数学实验。当学生发现数学能解开妈妈购物车里的价格秘密时,百分数顿时从试卷跳进了生活。"圆的认识"教学中,我设计"校园花坛改造师"项目:学生用绳钉法在操场画圆,用软尺测量不同直径的周长,在数据对比中自发发现π的奥秘。这种具身体验让圆周率不再是一串冰冷数字,而是手掌沾着泥土的真实发现。"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转型,让我看见六年级学生眼中重新燃起的数学热情。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实践性学习,让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拔节,培育真正具有数学眼光的新时代少年。

  英语学科组

  丁悦老师:新课标构建一个素养导向、主体多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通过研读新课标,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并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课标在心中,教学有方向。

  俞舒鸿老师:英语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版块,明确指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准确理解和深入领悟新课标修订的变化,特别是课程内容里面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才能明确课堂教学方向,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现减负提质,从而推动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综合学科组

  周凌娜老师:学习《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我深刻体会到课程从"技术操作"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新课标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为主线,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触动我的是"做中学"理念的深化。课程强调通过真实情境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创新能力。同时,新课标特别强化信息社会责任教育,要求学生在体验人脸识别、大数据应用时同步思考隐私保护与科技伦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通过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数字化工具支持下完成创意实践。这种教学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在人工智能教育、数据素养培养等新领域开展专业研修。新课标为信息科技教育描绘了新图景,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育人新路径。

  古梦华老师: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创新。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这可以看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弹琴等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长。学习新课标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洗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未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潘婵婵老师: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音乐"生活化";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没、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王雯老师: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深受启发。新课标强调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此外,新课标还强调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跨学科学习。新课标为小学科学教育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艺倩老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本人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研究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妙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自信心和决心。

  教育之美,春风化雨;课改之路,大家同行。唯有学习,方能与时俱进。学校将继续把践行新课标作为今后教研工作的重点,引领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磨砺,让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助力学生成长!(图片:各学科组 撰稿:陆琳 审核:苏春花)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