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图腾文化和丰富的民族内涵闻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银饰技艺面临传承挑战。为了让小记者了解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4月28日,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联合常州小记者协会组织一到三年级小记者开展苗族银饰文化体验活动。
“我们小记者中有少数民族的吗?”“大家知道苗族主要居住在哪里吗?”“我们佩戴过银饰品吗?”随着一个个问题抛出,小记者的探索欲被激发,迫不及待地踏入银饰文化的奇妙世界。
活动伊始,小记者协会的汪洋老师带领小记者学习苗族银饰的起源和制作工艺。通过学习,小记者知道了苗族银饰源远流长,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银饰有以大为美、以重为美和以多为美的特点。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都会穿戴银饰品,表示富有和避邪。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每一件精美绝伦的饰件,皆是匠人们凭借精湛手艺纯手工精心打造而成。小记者观看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视频,大家了解到苗族银饰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共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和洗涤等环节,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小记者紧紧盯着银匠的每一个动作,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在DIY银饰手工体验环节,小记者们化身“小小银匠”,尝试用简单工具制作银饰。小记者们虽然手法稚嫩,但都十分认真,一笔一划地在银条上刻画着自己心中的图案。有的小记者雕刻出简单的小花,有的则尝试着刻出小蝴蝶的轮廓,虽然作品还不够完美,但每一个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承载着对苗族银饰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相信通过今天的活动,小记者会更加关注苗族银饰,加入到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来,让苗族银饰这一民族瑰宝绽放光彩。
(撰稿、摄影:章宏恒老师;审核:张洁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