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东方盐湖城研学记
发布时间:2020-11-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邹琳燕

秋高气爽,卉木萋萋。新北区九里小学的恩泽娃们来到了位于金坛茅山的东方盐湖城,开启了道文化的研学之旅。

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是古今文人道家神往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首先来到艮石阵,驻足仰望。艮石阵巨石嶙峋,巍然耸立,气势磅礴。艮石阵入口处的矗立着三座雕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刻的是“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据说,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他们曾经也是在茅山地区修行,运用道法和医术救人,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便在山上建了寺庙并塑造了他们的雕像来供祀,并把句曲山改名为三茅山,后来简称为茅山,这也是茅山名字的由来。巨大的山石之中镶嵌着“道天下”三个大字,红底青字,笔力遒劲,醒目刺眼。昔人已逝,一去不返,但是道家文化却千古流芳。瞻仰雕塑,仰望大字,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拾级而上,走过一段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路边林木葱郁,流水潺湲,不知名的花儿尽情绽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鸟儿一路欢歌,兴奋不已。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走着走着,一些亭台楼阁映入眼帘,这些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别居雅苑与山体融为一体,疏密有致,古朴淡雅,承载着小镇的沧桑印迹,讲述着千年前的历史故事,为盐湖城增添了一份恬淡宁静的韵味。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震雷场。震雷场位于白云湖畔,两个石砌碉楼上端各悬挂一口大钟,碉楼中间架起一面大鼓。震雷场晨钟暮鼓,为的是唤醒山镇朝作夜息的原住民,也表达了对天雷云电的原始崇拜。听说每天都举行雷电欢场的山祭演出,想象着鼓声阵阵、雷声隆隆的恢宏场景,心中依然激动不已。

在盐神宫门旁边的空地上,大伙儿翘首期盼着精彩的民俗表演。穿着道教古装的青年男女款步登场,表演了具有茅山风情和传统道家文化的舞蹈。一曲荡人心魄的《离人愁》轻扬而起:“春去白了华发,落寞了思量,剪下一缕愁丝,遮目让人盲。今人断了肠,今天各一方……”随着音乐的起伏,女子表演者轻舒长袖,旋转身躯,举手投足,脉脉含情。衣袂飘飘,如风拂杨柳般婀娜多姿,如天女散花般轻盈优美。男子的表演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将力与美完美融合。表演结束后,观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临近中午,我们参观了中国盐文化博物馆,膜拜了几位盐神,了解中国古代的井盐制作方法。随后大家径直奔向坤地谷,去体验地宫漂流的惊险历程。乐道堂抄经是这一次的必修课。孩子们伏案而坐,执笔。抄写的内容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孩子们聚精会神,一笔一划,认真临摹字帖,用心领悟内涵。在道家学说里,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石板路两边的站牌上,道教元素随处可见,其中一块站牌上写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精辟的语言告诉人们:“道”依据的是自然之性,天地间万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而然的规律。“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才是“道”的至高境界。路边的一块圆形牌匾上用楷书书写着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山风拂面,催我归去。我们意犹未尽,但不得不踏上归途。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孩子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风景,领略了道家国学文化,还充分锻炼了团队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团体精神。孩子们纷纷感叹不虚此行,在研学活动中收获了快乐与成长。

        (撰稿:邹琳燕     摄影:邹琳燕     审核:陈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