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常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在常州市经开区初级中学开展第十三次研修活动,围绕“读写共生”研究主题开展教学研讨,工作室全体成员、东道主部分语文教师2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许艳老师的研究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以独特的视角建构读写融合的对话式教学,其显著的特点体现为:
一、思路清新,贵在缜密。
许老师这堂研究课,可以清晰地分为六大板块,依次为:“探秘”两封信、赞誉一座园、“赞誉”一次远征、纷说一种评价、赞誉一份情怀、深入一本好书。这样,教学思路就极为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此为亮点一。亮点二,则是在每一板块中安排了适宜的语文实践活动,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让清晰的教学路线和严谨的文本思路,编织成一张“缜密”的经纬网。
二、文如其人,贵在落实。
有这么一句经典名言:“文如其人。”然而,能在课堂教学中真真切切地将“文”与“人”融为一体,实乃罕见。欣喜的是,许艳老师在教学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就极为机智地达成了这一目标。
雨果有三个称号:“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世界良心的发言人”,这自然也就是雨果震撼于世的人格魅力。鉴于此,许老师在建构课堂教学时,借助六个板块,逐一诠释和追寻,从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精神之旅。例如,在“赞誉一座园”环节,让学生明白雨果的第一重身份: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赞誉’一次远征”环节,顺势利导得出雨果第二重身份: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而在“纷说一种评价”“赞誉一份情怀”环节,通过资料补充等途径,学生就发现了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即“世界良心的发言人”。
三、读写共生,贵在精当。
在许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基于阅读之写,依然是一大亮点。一是结论性写作。围绕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教者不仅将其赞美的文字化为一首小诗,而且故意“开了天窗”,让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能在最后添加一个符合文意的句子。这一写作训练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在读懂文本基础上,才能得出一个“意料之外”的正确结论。至此,对“铺陈”的理解也就醐醍灌顶了。二是模仿性写作。在阅读品析“反语”的基础上,又一次用诗歌的形式开启写作之旅:赞誉一座园/“赞誉”一次远征/两次赞誉/一美一丑/一______一_______/一______一_____/……(注意:表明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鲜明态度)。此写作,既为模仿,又把握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此写作,不仅训练了诗歌写作能力,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三是评价性写作。雨果发表这封信后,各种身份的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从以下角色中选择一个(法国皇帝、英国女王、法国人民、中国人民、小额尔金),评价这封信(50字左右)。此写作,必须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既是议论文写作的雏形,更是走近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进行灵魂深处的一场旷世对话。
吕刚老师的研究课《美丽的颜色》,其显著特点是以“三读”勾连起整堂课的读和写,让读写共生得到很好落实。
一、彰显“自”读。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吕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增强了学生对自读课文的文本提示、批注的敏感度,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
二、注重“评”读。
领会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是本堂课的关键之所在,为此,吕老师能抓住“艰苦”和“快乐”两个核心词,不仅组织好有效的品读,还能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精神品质,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人物传记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强化“写”读。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主旨,还以三次写作推动阅读教学进程的深入。第一写,写艰苦,感受品质。第二写,写快乐,升华人格。这两处写与本文的教学重点——评读,分析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有机结合,读与写紧密结合。第三写,写身份,把握情味。课堂上,同学们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同时,更要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与情感,这也紧扣住了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
在精彩的研究课展示之后,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就基于阅读的“读写共生”作了三点强调:第一,让共生档次更上升。工作室第一阶段,重在让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写作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开胃小菜”;工作室的第二阶段,应该在“结合”基础上,让写作既促进写作又反哺阅读,使之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特色佳肴”。第二,让共生时机更恰当。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写作”元素,一般介于1-3次为宜,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锦上添花,所以,要选择好最恰当的写作时机:在非写不可时穿插“写作”环节:深化文本主题时、强化写作技法时、鉴赏评论时……第三,让共生内容更有效。其实,只要稍作留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元素还是很多的,大到对文本的改写、仿写和缩写,小到添加一个字、词、句。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宝贵的,不可随意地信手拈来一个“写作点”予以“充数”;而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高潮处,确立值得可以写作点(或内容,或形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写一点符合作文要求的文句或片段。
读写共生,是一个新课题,每次活动,每次研讨,我们总是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