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开展组织公开课活动,是为全体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不断提高学校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利用好薛中作为新北区语文学科基地的有利条件,给教师们搭建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12月30日,殷涛名教师工作室和徐春凤名教师成长营的成员们,与张春副院长和赵国琴老师来省常中教育集团薛家中学欢聚,开展“告别2021,你好2022”作文教学观摩活动。
徐春凤老师先和同学们吟一首新诗《告别2021》,探索以小见大的写作构思。理解世界,更新自我,给写作选材注入更多思考,修改完善写作内容。意在笔先,立意深、选材新,学生提升思维,佳作亮相水到渠成。
殷涛校长话题激趣,同学们敞开心扉。师生交心,殷涛校长关注生命日常,激发写作活力,思考人性,辨识善恶,避开泛滥成灾的套路作文,师生对话不限于生活的美满、文字的温度。殷涛校长引领同学们深入思考多元、丰富与和谐的时代风貌,攻坚克难,理性、自信的中国人走在文明、富强的复兴之路上,同学们意识到好作文源于理性的思考和真实的表达。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后,听课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对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陈亚老师从尊重学生,张扬个性;发掘“材”源,独具匠心;优化指导,激荡思路三个方面总结观课启迪。赵国琴老师认为这是两堂温暖的作文升格课。文题选择的时效性,基于当下;内容选择的正能量,基于育人;选择活动的灵动性,基于行动。心动才能行动!张春副院长以《地震后的十五分钟》为例,引导师生正视写作的要义,作文如做人。写作是一个人精神实践的过程,能够让人理性、成熟,并最终成为一个有尊严、有道德的大写的人。我们为什么要表达?为自我成长。广泛阅读,独立思考,坚持写作。大主题有小切口,“我”的融入,鲜活、灵动,写作课给热爱文学的同学们思维挑战,能激活语文生命,有情感的高峰体验。
这次的公开课是“双减”背景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值得借鉴和倡导。薛中作为新北区语文学科基地,将迎接希望和挑战并存的2022,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平台,进而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成长。(薛家中学供稿 撰稿:戴建明 摄影: 朱栋梁 审核:顾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