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21日,学校开展市区“五级梯队”教师课堂展示活动,语文组周玉燕、纪兰两位老师以自读课文为载体,展示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
周玉燕老师执教的《溜索》,大气磅礴,又妙趣横生,其显著特点为:
1、化繁为简,聚焦文本。《溜索》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周老师化繁为简,以“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三个问题让学生聚焦到文本的精当之处,既给了学生概括文本的关键提示,又使得学生拥有了细读文本的学习支架,大道至简,不过如是。
2、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周老师以“阅读提示”和“旁批”两大工具作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自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阿城语言的特点,在班长与全班同学的一问一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其语言之精妙,也体会到了马帮汉子们那种粗犷豪放、团结协作的特点。
3、学生自读,深入文本。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读能力,为此,周老师将课堂充分交还给学生,通过极简的阅读提示及旁批,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文本进行自读。最为人称道的是,周玉燕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囿于自读框架,而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读,教师通过充分的预设,使得整个课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纪兰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是质朴隽美,真挚动人,具有三大特性:
1、方法性。纪兰老师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自读之前,给予学生清晰的方法性指导——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一方法,其一指向阅读提示这一重要工具,其二,指向单元主题“学会抒情”,使得学生掌握了本课的自读方法,为课堂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自读性。虽然七年级的学生初涉自读,并不熟练。但纪兰老师依然将课堂充分交还给了学生,通过让学生自主概括、批注赏析、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与深刻理解,教师只在其中进行一些方法性点拨,适时地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自读中,充分地感受到了文本的魅力。
3、抒情性。“抒情”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贯穿第二单元始终的任务,因此,纪老师无论在文本解读上,抑或是在课堂氛围的塑造上,都十分重视“抒情”。从前期的批注赏析,到后面将文章改成一首优美的小诗,都与“情”字密不可分。学生在赏析中,朗读中,对土地的热爱,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自然而然地达到了顶点。
两位老师课堂各有风格,各有特色,但都独具巧思,别具一格,课堂的把控更是为人称道,令人叫绝。课题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第一,自读课文教学要精当有效地使用阅读提示与旁批。第二,七年级自读课文教学要有示范指导性,毕业班则要体现中考意识。第三,课堂要以学生自主性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启而有发。
语文组教师在听课中感悟、思索,深受感染,正是这种示范引领与教学反思,使得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撰稿:赵安 摄影:朱晶晶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