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河海实小:共学 共思 共成长
——河海实验小学组织观摩“江苏省第二十四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丁晓俊

  线上观摩研学忙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迎着冬日暖阳,河海实验小学全体语文教师线上观摩了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优课评选课堂展示。

  学习记录剪影亮

  老师们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笔尖记录的是所思所想所悟。在思维的碰撞与理念的交互中,老师们学有所获,不断成长。

  心得体会感悟深

  聆听不止,笔尖不停,线上课程结束后,老师们把本次的学习所得总结为文字,让思考留痕,让感悟落地。

  谭嘉钰

  今天有幸观看了范建健老师执教的《忆读书》,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1.思维训练,落地生花

  他课前先通过两个名人读书小故事的分享,让同学辨析出“经历”和“经验”的不同,这是教师深度解读文本和深入了解学情的一个观察点,的确需要把这两点弄清楚,因为《忆读书》这篇文章几乎都是由作者的“经历+经验”组成,经历在前,经验在后。

  2.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缕清之后,教师通过两个板块(任务)的学习来达成教学目标。这两个要求,就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也落实了课后的第一道习题,也回答了“冰心是如何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活的”。  落实了五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滕佳琪

  张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文本为范本,让孩子明白描写事物时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有顺序的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并及时对孩子进行习作的指导。先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及时让孩子进行习作练习,及时交流,及时评议,让孩子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有所得。另外,张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的读、小组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师的课堂交给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一节好的语文课,就要看孩子在课堂的收获有多少。张老师精心钻研教材,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开了个好头。但在教学中也引发我们不少的思考:1.如何均衡课时目标,让孩子在不急不躁的环境下徐徐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将每一个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流于形式。2.对于这样的习作单元,如何能将教学资源合理、最大化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效完成学习目标。

  李佳怡

  陈老师紧抓文言文特点,努力提升学生思辩能力。她带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卖家思维、分析买家思维、推导作家思维,通过对比读、角色体验读、小组讨论和绘声绘色讲故事等形式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陈老师将思维训练与角色体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孩子们联系生活,发现矛盾,结合图片展开交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树立正确的矛盾观,彰显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陆琳

  众所周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属于发展型任务群,对应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这一内涵,“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阅读故事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会发现描写叙事的内容不同:其中第一自然段是介绍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第二自然段描写劈开天地。学习第一自然段需要紧抓“混沌”和“睡”字,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学习第二自然段则需要抓住一系列的连动词以及“劈”的结果,进一步感受神化故事的神奇,初步树立盘古这一神奇的人物形象。可见二者虽同为阅读鉴赏,同样品味语言文字和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但是鉴赏目的是不同的,并不都适合原设计中“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学习任务。

  沈亦文

  《忆读书》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录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呼吁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节课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教学条理清晰,注重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范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圈画关键词句、画表格等形式,梳理作者读书的经历、选好书的标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冰心,走进她的童年时代,学生在畅谈环节中积极思考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表达了各自对于读书的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落实了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也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倪佼

  这节课,焦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焦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时,焦老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俞静

  《枫桥夜泊》是汪老师上的一首古诗,他围绕读中品,思中品,语中品来品读古诗的画面,诗意和诗情。在熟读基础上,结合了五年级学生特点,围绕春夏秋冬让学生回顾四季古诗,汪老师的这个起点把的很准。在学生已经读书的基础上,用三个品的层次结构非常清晰。学生的朗读在汪老师的带领下理解了诗意和领会了诗情,读得非常好。在教学当中,他重点抓的是一个情字,就是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且出示了诗词档案,都是围绕着愁字的体会来教的,十分聚焦,同样,汪老师的评价语紧紧围绕诗意和诗情,让学生感同身受和诗人处在同一环境中,达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这一课为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古诗教学的榜样。

  本次观摩活动给老师们的日常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往后,我们将继续发现教育的美好与辽阔,抱团成长,共研共学。(撰稿:牟奕蒙

  摄影:各教研组审核:芮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