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推动区域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3月14日,由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初中生物教学研讨暨课堂质量提升专题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全区生物教师、学科教研员,通过“创新课堂展示+专题理论引领+多维深度研讨”的立体化研修模式,共同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新路径,为区域生物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教学实践展风采
1、情境化教学案例:李盛曦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科技为背景,以太空种植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植物根的生长及根尖的结构与功能。为了解决太空种植中根的生长和吸收的难题,李盛曦老师设计了3个层层递进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最后又回到宏观的测量,不仅认识到了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还能设计对照实验探究太空中失重状态下根生长的特性,解决太空种植的难题。有意思的一境到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实验的能力。
2、探究性活动设计:初中生物学新课标强调了探究实践的重要性,提升体验感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堂课李盛曦老师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分别是肉眼观察根尖的根毛、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基本结构、测量根尖四个区域的生长情况,沉浸式地观察和精准的测量计算,直观地感受根尖的结构与生长,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3、数字化教学辅助:在本次生物课堂展示中,李盛曦老师深度融合数字化教学,创新构建了“技术赋能·思维进阶”的新型课堂样态。一方面利用生物实验室的智能展示软件,实时查看学生显微镜下呈现的画面,从而进行展示和反馈。另一方面利用智慧课堂互动系统,将课堂的即时生成用拍照和直播的方式投屏演示。多维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深化了“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的理解。更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发展了科学探究与数字化创新能力,为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鲜活范例。
二、研讨交流有深度
在评课环节,两位资深教师分别给出了较高的评价。魏村中学的陆红梅老师指出:本节课是一节高质量的课,主要体现在:1.采取情境教学,以探访太空菜园为主线情境,一镜到底展开教学,不仅利用情境高效解决了知识问题,而且有机的融入了德育要素和科学精神,突出了学科的德育功能,反映了我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突出了学科育人功能。2.从种子到种子的生命周期发展顺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无痕切到今天的课题:植物的生长,整节课聚焦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以结构与功能观展开教学,处处体验和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3.活动形式多样,按需安排学生活动。有标准化的规范化的观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探究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精选事实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丰富优化探究实践,强化科学思维。4.学生参与度高,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学习,实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反馈效果,及时的评价,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5.板画板书经过科学凝练,精心设计,既有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又反映思维进阶,强化结构与功能观。6.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实践与思维双提升。
三、专题讲座显精粹
为提升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探索课堂提质增效新路径,新北区初中生物兼职教研员张梨老师做了关于“课堂提质的关键行动”的主题讲座。主要围绕从顶层设计五线融合式课堂模式和底层逻辑30 + 10式零起点课两个方面展开。
张老师首先简单回顾了新北课堂的优化历程,并从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内如入手,明确“五线融合式”(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知识线→评价线)符合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接着,张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五线融合式的5个方面展开详细的介绍,并列举了自己对原八上《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和原七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材中的两节内容的设计,让在场的老师对五线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最后,张老师简单对30+10式零起点课进行了解读,并且提出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进行从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评价标准→整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的逆向教学设计。
此次初中生物学课堂提质专题讲座,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对推动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新北区所有初中生物学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初中生物学课堂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撰稿:李盛曦 摄影:王雨沁 审核:张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