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不止是针脚的舞蹈,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崇尚匠心与传承的时代,我们愈发珍视传统手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而刺绣艺术中的瑰宝——乱针绣,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彰显了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表达与无限探索。乱针绣,是针线交织的“写意画”,是东方美学的微观宇宙,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直接关系到这门古老艺术的生机与未来。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传承体系脆弱、创作周期漫长、市场认知局限等问题频发,让这门本该流光溢彩的“针尖上的芭蕾”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困境。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乱针绣,让这门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是关乎文化延续的重要课题。
公民教育,不止是知识的灌输,更是责任的启蒙
2025年10月29日下午,丹桂飘香风送爽,金菊绽艳景添芳,在这秋韵盎然、清芬满溢的日子里,新北区实验中学八20班的同学们,在周瑶老师、杨澜老师的带领下,在多艺楼报告厅举行了公民教育模拟听证会活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新北区文体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蔡文婷主任、常州市乱针绣传承人杨敏老师、新北区实验中学学发处副主任张爱华老师莅临指导,并担任本次听证会的听证员。

本次听证会的主题是“如何守护‘针’功夫—关于常州市乱针绣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整个听证会气氛热烈,同学们热情高涨,从“问题阐释”“政策评议”“建言献策”“推进行动”等四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整个研究活动的由来、过程、取得的成果和对本次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汇报过程中,面对听证员们的提问,同学们自信流畅的叙述,条理清晰的分析、沉着冷静的答辩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最后,蔡主任对本次活动的选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乱针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振兴是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一环。乱针绣不应仅停留在博物馆中,更应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她高度肯定了同学们公民教育选题所蕴含的历史眼光与文化自觉,也对同学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蓬勃朝气、扎实深入的前期准备,以及有理有据的现场呈现,给予了高度赞扬。最后,她深情寄语大家,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持续下去,不仅要做技艺的欣赏者,更要做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主动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未来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本次 “乱针绣” 主题听证会活动,让学生们既深入领略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也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公共政策有了切身感悟。尽管本次模拟听证会在专业性、探讨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同学们在筹备与参与的实践中,资料整合、辩证思维与公开陈述能力得到了显著锻炼。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活动在大家心中播下了关注传统、珍视文化的种子,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相信这不仅是一次知识层面的收获,更是一段在思辨与协作中成长、收获快乐的珍贵经历。
活动感想,不止是文字的记录,更是素养的熔铸
这次乱针绣公民教育活动,让我收获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成长。从一开始确定课题,到后来实地调研、采访专业人士,每一步都是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动手、一起商量完成的。记得去采访乱针绣传承人狄静老师时,我们提前查了好多资料,准备了一堆问题,紧张得手心冒汗,没想到传承人特别亲切,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技艺和传承故事;去咨询法律问题时,史律师也给了我们很多专业建议。还有老师熬夜帮我们修改建议稿,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项目也没法顺利推进。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了解了乱针绣的魅力,更让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中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支持。真的特别感谢所有人,也让我更加愿意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八20班 赵海玲
参与这次乱针绣保护与传承的公民教育活动后,我深刻体会到,非遗的守护不是某一个人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我们在建议里提到的,政府要完善政策、加大扶持,企业可以助力创新、拓宽销路,而我们普通市民,也能为传承出一份力——比如多了解乱针绣的文化,购买正版的乱针绣产品,向身边人宣传它的魅力。作为初中生,我们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可以做文化传承的“小宣传员”,在校园里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让更多同学关注本土非遗。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我们每个人都拧成一股绳,才能让乱针绣这样的文化瑰宝一直传承下去,让常州的非遗文化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八20 汪芯怿
我们八20班筹备了大半年的乱针绣公民教育听证会终于顺利落幕了。上台前,我和组员们互相打气,声音都有点发颤;真站到台上,看着领导老师认真倾听的样子,反而冷静了下来,把我们调研的过程、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一一讲清楚。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学习不只是在课本里,走进社会、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成长。我们从一开始对乱针绣一无所知,到能说出它的传承困境;从不敢跟陌生人交流,到能自信地向部门建言,这份成熟和自信,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以后我会多关注常州的非遗文化,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珍贵的本土瑰宝。
——八20 刘雨轩
活动结束后,周老师和杨老师跟我们一起总结了这次乱针绣项目的得失,还对我们提出了好多期许。老师说,希望我们不要只埋头读书,多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了解家乡的文化,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中学生。回想这段时间的经历,确实是这样——以前我总觉得“非遗保护”是大人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直到亲身去调研,才发现这些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守护。从一开始对项目实践毫无头绪,到后来能有条不紊地参与调研、整理资料,再到清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我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有条理、更有责任感了。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一定积极参加,而且会做得更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八20 王心妍
撰稿:杨澜
摄影:杨澜
审核:高婷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