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遇上非遗中药香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27日,万绥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香囊探秘”跨学科主题活动,特邀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新桥实验小学姚建法校长现场指导。学生们化身“数学侦探”与“文化传承人”,在破解古方密码、设计香囊配方的过程中,深度体验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趣味导入:一缕药香穿越千年
“同学们,闻到这股特别的香气了吗?”课堂伊始,朱星宇老师以一枚孟河中药香囊点燃学生好奇心。通过视频短片,学生们走进孟河医派香囊的历史长河,了解其“避浊秽、醒心神”的功效。当教师揭示香囊背后暗藏数学奥秘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原来药材用量里还有数字密码!”
探秘环节:当数学破译遇见三三制法则
活动紧扣“因数倍数”数学知识点,以复原虫蛀的古方为任务驱动。面对古籍中“薄荷之量,当取丁菖冰三等数,六之乃得”的密码提示,学生们借助术语对照表合作翻译,发现药材用量均为3的倍数,进而破解艾叶36克、薄荷18克的缺失数据。朱老师适时引出古代“三三制”配药智慧:“一钱约3克,用量多为3的倍数,既便于记忆,又暗合‘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数学规律与传统文化在此刻完美契合。
学科融合:为真实需求设计科学配方
在“香囊配方大挑战”环节,各小组接受差异化任务:为户外工作者设计防暑驱蚊香囊时,需确保藿香用量是冰片的3倍且总重50克;为医护工作者定制抗菌香囊时,则要满足丁香是艾叶4倍的倍数关系……计算员们埋头演算,记录员严谨核对,组长协调分工。小组合作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步提升。
课后探讨: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活动结束后,全体教师与专家展开深度研讨。老师们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等方面各抒己见,姚建法校长肯定了此次数学+非遗跨学科尝试的价值,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课前应增加因数和倍数单元知识复习环节,在中医古方问题中进一步关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此次“数学+孟河中药香囊”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为载体,深度融合数学运算、传统文化、劳动实践三大维度,生动诠释了“做中学、用中学”的教育理念,为我校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创新范本。
(撰稿:朱星宇 审核:王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