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家校合作|开笔启智正品行 礼润童心向未来
——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暨家长会
发布时间:2025-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莉萍

  金风染叶,桂香盈袖。10 月 28 日下午,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诗意流淌、暖意融融。一年级以 “开笔启智正品行,礼润童心向未来” 为主题,举办新生入学仪式暨家长会活动。这场融传统雅韵与家校温情于一体的盛会,为萌娃们的人生启蒙绘就了诗意底色,为家校共育架起了同心之桥。

  开笔启智:传统文化浸润成长之路

  击鼓鸣志,正冠启新

  仪式开篇,三名新生代表手持鼓槌,清脆的鼓点响彻校园——“击鼓鸣志”的古礼里,每一声鼓响都寄寓着少年的向上之志。随后,在老师的轻声引导中,孩子们抬手理衣袖,稚嫩的动作里藏着“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启蒙初心;“拜谢恩师”环节,萌娃们躬身行礼的瞬间,尊师重教的种子悄然在心田扎根。

  朱砂开智,“人”字立心

  “点上朱砂,从此眼明心亮!”张丽娟校长和一年级的老师们手持毛笔,蘸取鲜红朱砂,在每一位新生的额头中央轻点,一颗小小的 “朱砂痣”,既是传统的 “开智礼”,也象征着智慧之门正式开启。

  “一撇一捺写人字,堂堂正正学做人”,全体新生端起手心板、伸出金手指,在张校、杨洁老师及家长代表的带领之下同写“人”字。笔锋起落间,“学做人”的第一课,以最质朴的方式刻进小小少年们的心间。

  班风展示,声律传韵

  “一(1)班在哪里?”“在这里!”班主任的朗声提问里,孩子们的应答脆亮如铃。此起彼伏的互动里,班名的寓意与集体的归属感,在孩子们心中逐渐清晰。紧接着,《声律启蒙》的诵读声起,平仄韵律间,传统文化的温润气息漫过校园。

  家长赠礼,师长寄语

  家长们走到孩子身边,将装帧精致的书籍、崭新的文具递到孩子手中,一句“入学快乐”“认真读书”,让孩子们眼底漾开笑意。家长代表的发言里,满是对孩子的期许,更有对家校共育的期盼。“愿你们以‘人’字为基,做眼中有光、脚下有力的弘雅少年。”张校长的致辞轻缓而恳切,将校园的包容与成长的方向,娓娓道给在场的每一个孩子。

  誓言铿锵,少年启航

  “我宣誓:我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仪式尾声,全体新生右手握拳举至耳边,稚嫩却坚定的誓言回荡在操场。额头的朱砂痣映着笑脸,孩子们以最庄重的方式,许下了属于小学生的第一份承诺。

  这场始于传统、落于温情的入学仪式,不仅是新生校园生活的序章,更以“做人、求知、感恩”为底色,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段满含温度的启蒙之路。未来,这些“弘雅少年”将在校园的沃土中,以梦为帆,向阳生长。

  启蒙养正:课堂常规展现成长蜕变

  入学仪式落幕后,家长们走进教室,共同观看语文、数学学科的课堂常规风采展示。从课前物品摆放、师生问好,到课堂口令应答、标准坐姿展示,再到趣味课堂游戏、规范下课礼仪,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利落规范,每一次应答清脆响亮,尽显入学近两个月的成长与蜕变。这一幕幕鲜活的课堂场景,让家长直观的看到了孩子在校园的学习日常,眼中满是欣慰与认可。

  家校合力:携手共促孩子成长

  课堂常规展示结束后,各班任课老师与家长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老师们详细介绍了班级情况,分享了孩子们入学以来的学习和生活点滴,并从班级管理、习惯养成、学科学习等方面为家长提供了建议。许多家长在会后仍与老师交流教育孩子的困惑,老师们也耐心地给予解答。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深受启发,今后一定会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引领:养育“双引擎”赋能新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创新发展研究院特聘心理专家、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吴志伟老师受邀为家长们带来“一年级孩子养育宝典——习惯养成与亲子沟通的‘双引擎驱动’”专题讲座,为家长们拨开入学适应的迷雾,让养育的智慧在交流中静静流淌。

  吴老师用自己丰富的指导经验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主要与家长们分享了三大核心问题:习惯培养上,将整理书包、睡前准备拆成小步骤,用“番茄钟”“三色旗”让时间管理变简单;亲子沟通中,用“夸具体行为”替代空泛赞美,以“一起检查”代替批评;同时强调父亲陪伴价值与家校互信的重要性。

  离场时,家长们手中的笔记写满干货,脸上带着释然的笑意。这场讲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实在的养育智慧,为一年级家庭铺就了一条充满诗意的成长路——以习惯为阶,以沟通为桥,方能陪着孩子稳稳迈出小学第一步。

  这场交织着传统雅韵与家校温情的活动,为一年级萌娃轻轻翻开了成长的诗意扉页。往后岁月,愿这些小小的身影,带着入学仪式上的庄重誓言,伴着家校共育的温柔目光,在传统文化的滋养里、科学养育的指引下,像破土的新芽,向阳而生,逐光而行,把童年的每一步,都走成满含诗意与力量的成长篇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