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潋滟,书声盈耳。10月21日下午,三(5)班教室暖意融融,一场以“语言交际”为核心的英语公开课在张宁老师的诗意引领下徐徐展开。本节课以Unit 2 “What’s your name”为脉络,聚焦Lead in与Cartoon time模块,通过情境浸润与趣味互动,诠释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沟通心灵、唤醒潜能。
张宁老师以“名”为引,巧妙破题。课堂伊始,一段原创卡通短片如清风拂过:主角熊猫带着羞涩的微笑走向森林伙伴,轻轻问道:“What’s your name?”画面中摇曳的蒲公英、闪烁的溪流,与稚嫩的英文对话交织,瞬间将学生带入童话语境。孩子们眼眸发亮,仿佛自己也成了林间一员,在张老师的引导下,自然模仿卡通角色的语调,举起自制姓名卡,与同伴开展“微笑问候接力”。
Cartoon time环节更显匠心。张老师将静态教材转化为动态剧场,邀请学生分组扮演“会说话的动物朋友”。当一名学生模仿小兔子蹦跳着说出“My name is Coco!”时,全场笑声如铃。角色扮演不仅是语言操练,更成为情感表达的桥梁——孩子们在表演中褪去羞涩,让姓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友谊的初啼。
评课环节如切如磋,思辨生辉。陈昕倩老师以“三美”凝练课堂特质:意境之美,卡通情境如一卷动画绘本,将语言知识点缀于故事情节;互动之美,师生对话如清泉流淌,自然不生硬;成长之美,学生从怯懦跟读到自信表达,可见教学设计的梯度性。
杨雯老师则从语言习得角度提出深化建议:“若将‘姓名’主题延伸至文化比较——如中英文名字的寓意差异,或增加‘名字故事’分享环节,更能点燃思维火花。”她特别赞赏张老师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当一名内向学生低声应答时,张老师俯身耳语:“Your voice is like a gentle wind. Let it fly!”——如此细腻的鼓励,恰是教育温度的注脚。
刘新怡老师在总结中升华主题:“本节课的成功,在于超越了工具性语言教学,迈向人文性交际教育。当孩子主动用‘What’s your name’开启对话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句型,更是对陌生世界的善意与好奇。这正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动落地。”
课后,孩子们仍围拢在张老师身旁,兴奋地交换着姓名卡片。一张卡片上画着太阳,旁边稚拙地写着:“My name is Sunny!我想和所有人做朋友。”这动人一幕,恰似本节课的终极隐喻:教育,是让每个名字都被看见,让每声问候都蕴含尊重。
此次研讨如秋日硕果,沉甸芬芳。三(5)的英语课堂将继续以语言为舟,载着孩子们驶向更广阔的交响世界。
撰稿:黄丽娜
摄影:鞠方圆
审核:李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