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中学>>文章内容
【融·和德育】宫灯摇曳映校园 劳技之美润心田 ——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七年级劳动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5-11-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安

11月下旬,七年级“非遗进校园·巧手制宫灯”活动进入成果展示阶段,劳技老师们精心挑选出的优秀宫灯作品被一一悬挂于校园成语广场,为校园增添了一抹古色古香的韵味,也吸引着众多学生驻足观赏。学校也以此为契机,探索“五育融通”,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价值,让全面发展渗透日常教育。

宫灯亮相  校园焕彩

一盏盏造型精美的宫灯被悬挂在成语广场,随着风轻盈晃动。这些宫灯形态各异,有经典的六角宫灯,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彰显着对称之美;有灵动的圆形宫灯,圆润饱满,仿佛一轮明月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还有别具一格的异形宫灯,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工艺,创意十足。宫灯的材质也丰富多样,有的采用轻薄的纸张作灯罩,上面绘制着精美的花鸟鱼虫图案,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有的则用透明的塑料片制作,涂抹上彩色阳光闪烁,宫灯也随之散发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如梦如幻。



学生驻足  沉醉观赏

课间时分,校园里热闹非凡,学生们纷纷被这些美丽的宫灯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围在宫灯周围仔细观赏。他们有的睁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宫灯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探寻其中的制作奥秘;有的轻轻触摸宫灯的框架,感受质感和温度;还有的凑近灯罩,仔细欣赏上面精美的图案,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

在观赏宫灯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自发地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他们分享着自己对宫灯的喜爱之情,交流着从宫灯中感受到的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心得

七(5 匡笑宇:

做宫灯的过程,就像一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刚开始裁剪灯身卡纸时,我总掌握不好尺寸,要么大了装不进骨架,要么小了留有缝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用尺子精准测量,铅笔轻轻做标记,慢慢裁剪出合适的形状。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古人制作器物时,一定也是这样精益求精。

最有意思的是安装灯芯,当LED灯亮起,暖黄的光线透过镂空的花纹,在墙上投出好看的图案,瞬间有了节日的氛围。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过年,爷爷提着宫灯带我逛庙会的场景,那时我只觉得宫灯好看,现在才知道,每一盏宫灯都承载着团圆、吉祥的美好寓意。

 

七(5 李京洹:

听完老师的讲解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我之前过于肤浅,认为宫灯无非就是照灯的文物,没有想到它是中国传统彩灯手工艺品的代表。宫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朝代的兴衰更替。

直到下课铃的响起,我才慢慢从宫灯的历史中回神,我想虽然面临传承挑战,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创新应用,宫灯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必将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6 汪晗

指尖捏起裁好的宣纸,蘸了薄浆的刷子轻轻扫过竹骨,纸张顺着骨架的弧度服帖落下,像给冰凉的竹条裹上了一层温软的绒。此刻的宫灯还带着生涩的质感,我握着细笔,在素白的纸面上勾勒,笔尖落下时,竹骨的脆、宣纸的柔、墨香的醇交织在一起,我忽然懂了:宫灯不只是木与纸的拼凑,更是心意与时光的凝结。

 如今它立在窗台,即便不点亮,也藏着满心暖意。原来手作的意义,就是用耐心打磨细节,让寻常材料在指尖蜕变成有温度的存在。那笼即将透出的光,不仅照亮角落,更映着我们对传统的敬畏、对创造的热忱,以及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七(6 张宇航

制作宫灯时才发现,做好一件事真的离不开用心。裁竹骨要量准每一段长度,差一毫米都拼不规整;刷糨糊得轻而匀,稍重就会浸透宣纸;写祝福语时,笔尖力道要稳,不然字迹会歪歪扭扭。我反复调整竹骨角度,擦了又补的糨糊,练了好几遍才写下满意的字。

 当宫灯终于成型,提着它时我懂了:所谓用心,就是在每一个小细节里多花一点心思,不敷衍、不急躁。这盏灯笼的光,是耐心打磨出来的亮,也是用心做事换来的甜。

 

七(7)班 张紫涵:

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材料:铁丝,桂花模型,仿真枝叶等,准备就绪,开工咯!我先拿起麻绳和枝条,紧紧地缠绕在铁架子上,心里直嘀咕:可千万别松了呀!接着又拿起桂花材料,把三个花瓣和两个叶子绑在一起,再用金色的铁丝把它们固定好。这样一束桂花就制作好啦!把这个动作重复若干次后,我的手都差点断了。不过看着桌上的成果,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呢!

随后,我用热熔枪把那颗点睛之笔”——月亮放了上去,再把那几束桂花放在架子上绕了几圈,最后,放上灯,一个亲手制作的宫灯就完成啦!

中秋月圆,家家团圆,亲手做的宫灯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宫灯中的那一抹光一定是这团圆之路上最明亮的。

 

七(8)班 陈语霏

宫灯作为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制作过程中,削竹成篾,需顺其纹理,感受韧性与刚直的对话。反复打磨,直至竹骨温润,方能完成一道饱含张力的浑圆。指尖与篾条纠缠,是在无数次的调整中,寻觅力与美的平衡。玉兔拜月,花好月圆等传统纹样的绘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朱砂勾边、金粉点染等工艺细节,让传统纹样焕发新生,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这次的劳动实践,是一次文化探索与心灵沉淀的过程,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更在专注、协调与创新中实现了自我成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