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秋而行 探智寻慧
——记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暨教育集团语文教研活动
秋意正浓,万物尽染金黄。为了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促进区教育教研发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11月1日上午,奔牛实验小学特举办新北区语文学科基地暨奔小教育集团语文教研活动,开展解读践行新课标“实用性文本”学习任务群的研究。
精彩课堂
奔牛实验小学的陈佳明、龚作娜、李荧娇、张宁雨分别执教了《麻雀》、《太阳》、《朱德的扁担》、《一个粗瓷大碗》。
陈老师执教四年级《麻雀》时,以学校征集“缤纷生活万花筒”文集为真实情境,在任务驱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陈老师利用故事思维图启发学生理清文章内容,梳理表达要素;带领学生聚焦关键词句,体悟了老麻雀勇敢无畏的形象,挖掘了作家的写作密码;最后鼓励学生迁移运用,读写结合,体现了习作单元的独特教学价值。整节课意趣与理趣并重,思维与表达共生。
在走进《太阳》文本之前,龚老师邀请学生向小弟弟介绍太阳的特点,这是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龚老师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发现、探究中体会到恰当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最后学以致用,介绍身边事物—常泰长江大桥。学生从“熟悉的太阳”走进课堂,再从“熟悉的事物”走出课堂,进入了更广阔的探索天地。
李老师执教了二年级《朱德的扁担》一文,课堂上通过任务驱动,聚焦课文的关键词句,并借助图片、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使他们由欣赏而动情,真正体会到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进而生发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整节课带领学生在红军爷爷的帮助下看图讲好红色故事,为学生搭好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将故事讲完整,讲生动。
张老师执教了三年级略读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她以大碗讲故事的情境贯穿全文,形式新颖,一幅幅图片和视频,将学生带入了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在教学中,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通过读、讲、演等不同形式让孩子切身感受赵一曼的优秀品质,将红色精神深植学生心田。
专题讲座
汤庄桥小学花梦竹老师作了专题讲座《从实用性阅读出发,走向实用性习作表达》。她说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可细分为“实用性文本阅读”、“实用性口语交流”和“实用性写作表达”三个方面,并梳理了各学段中的相关学习内容。她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了解文本的表现手法,挖掘和利用文本的写作资源,实现写法迁移。 她从“借助情境支架激发写作兴趣”“借助图表支架习得写作方法”“借助表达支架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明确了写作支架在实用性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习作支架的搭建,就使得写作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支架,体悟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从而获得实用性写作能力的提升。
罗溪中心小学汪洁老师作了专题讲座《新课标下小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她说“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新课标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其中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获取、整合信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能够清楚得体地进行表达,从而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她从小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特征、价值、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这四个方面展开介绍,明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过程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位引领
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曹燕校长和鲍书洁校长都充分肯定了课堂的精彩之处、老师们的努力及团队的协作精神,同时又给老师们作了高位引领。
曹校长指出教学设计要关注情景任务创设的有效性,要关注教师提问的指向性,更要关注过程推进的生成性。
鲍校长从实用性文本的选材出发,引发大家的思考,之后特别强调低段教学要紧扣“趣”和“实”设计教学内容,要重视朗读教学,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悟情悟意。
秋天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所有的语文老师将一起携手共进,去奏响秋天的华章,演绎秋之华美。
(奔牛实验小学供稿 撰稿:周洪鹰 摄影:邹燕 审核:李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