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有其道,“接”心扬帆。为助力教师真正将“德性”教给孩子,帮助学生适应升学新环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12月24日下午,新北区小初衔接工作室(东部地区)德育集体研修活动于河海实验小学黄河路校区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小初衔接德育研究小学部负责人陈旭琴老师主持。
课堂展示
班会课一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龙城初级中学的彭菲老师以“遇见成长 逐梦未来”为题,为河海实验小学六2班同学上了一节精彩、扎实的班会课。
彭老师贴心的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礼物,用亲切的态度拉进与孩子间的距离,以教育机智化解教学中的小尴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她紧紧抓住“铭历史、忆时光、悦展望”三个关键词,以“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开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成长环境(和平)的宝贵;带着学生们坐上时光机,自我剖析自己的成长经历,大胆向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启发学生发现成长就是从幼稚走向成熟,而梦想不是梦,是动力与方向……环环相扣,未来已来,最后,对话2025年的自己、揭秘初中生活的同学们更能发现——昨天构建了成长,明天带来憧憬,但今天是最重要的摇篮。
河海实验小学支慧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班会课《当情绪来敲门》同样精彩、独具特色。
支老师的课堂目的明确,创意性的使用人生盲盒的策略进行导入,带领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不同情绪;紧接着通过课前情绪问卷调查和专家分析指导的方式解决学生情绪难题,引导学生回想过往自己的生活经历,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她总结人生情绪的“线上”与“线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转化小故事、讨论总结正确调整情绪的策略。最后,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同学们“一起向未来”——自我寻疏解、同伴来帮助、师生共探寻,成功化解了“当情绪来敲门”产生的小问题。
互动交流
在说课环节中,彭老师认为,德育方面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是表象化的,而是潜移默化、浸润式的。学生的成长要能更好地服务大环境,要与国家的发展挂钩、与国家的未来同频共振,所以引导学生规划未来时梦想要回归现实,围绕2025这一人生的转折点统筹安排课堂接续环节,使小初衔接组方向一致,更好地服务孩子的未来。
支慧老师指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情绪,学会自己调整情绪。她提出,情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想法,教师要想办法达成学生的自我疗愈,使其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很多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因为情绪不当或管理不当造成一些矛盾,希望通过本节课能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去解决自己情绪的途径。
河海实验小学的刘妍老师认为,支慧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了小初衔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通过创意性的表达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的理解与掌握。她指出,盲盒导入的形式、多样化的语言和教学策略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探索,构建出开放、互动式的课堂,而支慧老师总能给学生鼓励、积极的正面反馈,指导学生讨论,营造出积极的、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龙城初级中学的徐艳老师认为,彭老师以12月24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出发点,结合视频导入,引出革命精神是永存永续的:勇于探索,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从革命精神出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祖国共成长处处体现了彭老师对德育的理解与渗透。在时光穿梭机找寻成长故事分享环节,彭老师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浅谈成长收获,引发学生集体共鸣,提高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人的成长就是国的成长,少年强则国强,这节课,学生们感受到了成长之趣、成长之理。
主题讲座
紧接着,陈旭琴老师带来了专题讲座《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机智》。
当下社会,教育理念不断革新、发展变化,教师需要在摇摆的时代浪潮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抓手,而教育机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陈老师指出,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生命力的具现,是教师改变认知模式、增强反思能力的内化,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判断学生的需求和问题;需要快速的分析力,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需要准确的判断力,来迅速找到最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需要有效的决策力,成功将判断转化为实际行动……克制情绪、以柔克刚、就事论事,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才能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总结提升
活动的最后,新北区教管中心教研员陈雨薇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
她指出,彭菲老师和支慧老师为工作室成员奉献了特别精彩的课堂,鼓励教师们积极的参与到评课中来,结合陈旭琴老师的讲座和自身经历启发教师要重视教育机智,注重提升自我素养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她展望项目的未来,提示教师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精神”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全面质量观”即语+数+英+德育的形式统领小初衔接的各项工作。而其中,德育课程注重引桥课程的楔入,通过规范的养成、学法的指导、责任的引领等形式实现科学合理衔接;要以“三自三引”的课堂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小初衔接课堂的高效化。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迁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节律,而身为教师,要让质量成为学生素养与能力提升的自然结果。
教师的成长从不是踽踽独行,一肩力挑,群体的智慧是相当宝贵的财富,一如小初教师同襄共举,化为孩子步入“新世界”的桥梁。而身为师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育人也育己,润德也润心,学会在积蓄中勃发、碰撞中提升,让德育之美蔚然成风,笃行且至,路就在脚下。(拍照、报道:江舒怡 审核:陈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