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小学>>文章内容
弘雅教研|语文组:立足文本,向美而教——龙二小语文学科组教研活动(三)
发布时间:2025-10-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万婧

  墨香氤氲论道场,智慧碰撞花千树。10 月 16 日,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以 “立足文本,向美而教” 为主题,精心开展教研活动。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奔赴这场聚焦文本之美、探寻育人之道的教研盛宴。

一、课堂展示:以美启思,润泽心灵

  本次教研活动中,张洁老师与汤晨钰老师分别执教六年级上册《桥》与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呈现两节精彩的美育示范课。

  张洁老师围绕 “理情节,感受故事曲折;品人物,探寻如山之证” 两大核心学习任务,巧妙引导学生搭建 “环境、人物、情节” 共通互融的认知框架。课堂上,她清晰梳理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的一波三折故事脉络,助力学生在掌握小说文体特点的同时,深度体悟文本蕴含的道德美与情感美。

  汤晨钰老师以 “云导游” 为创新情境,串联 “理思路”“感受辉煌”“说辉煌”“会讲解” 四个递进式学习活动,立足文本深入探寻圆明园昔日的艺术美与建筑美。她巧妙运用 AI 生成图片,带领学生 “穿越时空” 重回圆明园盛景,为文本解读赋能,在今昔对比中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

二、专题讲座:以文化人,美育有道

  两堂示范课结束后,教研组两位教师结合前期学习资料,开展主题学习分享,为美育教学提供深度理论支撑。

  许阳老师以《以美育人,润物无声 ——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开展讲座。她以《桥》的教学设计为实例,深入剖析文本中环境、人物与情节交织的审美结构,提出 “从文本感知到情感共鸣” 的渐进式美育路径,强调语文教学需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表达美,实现审美素养的有机渗透。

  费菊媛老师则以《以文载美,以美润心》为主题,探索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新方法。她结合五年级上册多篇经典课文,从 “锚定语文本质,明确美育价值” 与 “深挖文本内核,构建美育框架” 两方面展开论述,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节奏、品析关键词句,体悟文本的凝练美与意境美,最终达成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教育目标。

三、互动研讨:思维碰撞,共话美育

  随后,全体教师结合前期学习资料,从美育视角出发,围绕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展开热烈评课,碰撞智慧火花。

  常燕楠老师评价道,张洁老师的课堂设计层层递进,言说之美自然流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逐步深入体悟文本之美与人物形象之美,实现认知与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章宏恒老师认为,汤晨钰老师的课堂亮点频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文本与想象的融合,带领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圆明园的辉煌,有效激发学生深层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四、高位引领:以美塑人,向美而行

  活动最后,张丽娟校长与仲桃副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指导,为语文美育教学指明方向。

  仲桃副校长立足学校 “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的办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需着力构筑学生健康的心态与丰实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她提出,教师要 “紧扣审美表达,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深刻解读文章之美”,让美育真正落地课堂、融入教学。

  张丽娟校长充分肯定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效,指出全体教师在活动中深度浸润于课堂之美、研究之美,并对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路径进行清晰建构,提出四大核心方向:

  (1)转型之美:扎实落实 “读・教・研・写” 一体化的教研方式,推动教研模式创新;

  (2)教学之美:确保课堂推进有条理,实现目标清晰、环节紧凑的高效教学;

  (3)生成之美: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感悟与精神成长,重视教学动态生成;

  (4)言说之美:提升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审美体验。

  本次教研活动,既是一次美育理念的深度碰撞,更是一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的生动实践。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将继续以文本为根基、以美为媒介,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上播种美的种子,静待每一个生命绽放独特光彩。

摄影|栾亚南

报道|王 洁

审核|万 婧

2.png

4.jpg

1.png

8.png

9.png

12.png

13.pn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