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风光好,求索在路上。为了加强真实场景的理论学习,深入了解新教材改革,进一步落实新课标要求,8月12日上午九点,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RS英语工作室所有成员齐聚线上,开展了以“学习促提升,蓄力共成长”为主题的暑期学习分享交流活动。
场景学习加深理解
为了加强真实场景理论的学习,周敏颖老师基于“真实场景教学的评价策略”进行主题分享。她谈到,真实场景教学搭建的是教学内容与生活的桥梁,并最终作用于学习主体,教师们可以从“生活有效性”、“主体有效性”、“学科有效性”三个方面构建其评价体系。 有效的真实场景教学应能促使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能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同类或不同类问题中进行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有效的真实场景教学应在学习活动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全体深度参与,在学习结果上促进学生的多样化生成;有效的真实场景教学应具备学科属性、内含学科知识、尊重学科规律、符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系统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提升小学英语真实场景教学的效果。
阅读分享拓宽眼界
阅读是架起教师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教师们的快速充电器。随后,胡晓敏老师和杨文婷老师为大家分享了暑期阅读的好书。
胡晓敏老师从跨文化主题学习的内涵、跨文化主题学习的过程设计以及英语跨文化学习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分享了《跨学科主题教学》,她认为这次的阅读为自己打开了教育教学的新视野。新课标中提到,各门课程应该至少安排10%的课时用于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要求让她深切体会到了跨学科教学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也让她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对跨文化主题学习三个过程的设计分析,胡老师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支架学习的方式,而不能只顾着自己讲授和布置任务。最后,胡老师借助“In the kitchen”这篇课文分析了跨文化主题学习的几个特点,提出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直接目的。
杨文婷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本书全方面、多角度地从理论讲解到实例重现,系统地回应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各种问题。 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但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书中对如何成为素养型教师给出了理论和各种实例说明,杨老师经过反思和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总结了以下三点:做有教育信仰的老师、做有丰富学识的教师、做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此外,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多向思维,多发现,多反思,多记录总结。
两位老师的分享让老师们深刻地理解到跨学科主题的意义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则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
学习交流激荡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暑期老师们认真学习了“暑期资源包”里的丰富资源,同时也线上学习了全国英语教学大咖们对新教材的解读。在聆听了译林版小学英语新教材介绍与解读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教学方式变革的讲座后,工作室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针对新教材介绍与解读,老师们这样说:
恽丽玲老师:新教材的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和价值观引领,旨在多角度、多维度地增加教材的人文性,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这也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逻辑,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叶露老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上,2024年译林版《英语》教材在编写时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科育人方面有很多亮点,如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皮影戏”,“剪纸”等艺术形式等。在起始阶段的教材中,“学科育人”的体现则较为“隐性”,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准确提炼”,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在评价中“启智增慧”,引领学生感受并内化语言的力量,收获成长的意义。
曹丽娟老师:教师要关注学、评一体,用好教材活动,设计创新作业,内化育人价值,外化学科素养,实现学科育人。新教材在Warm-up time板块提供了丰富的评价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整理、回顾单元所学,回答单元开始的大问题(Big question),结合Assessment time板块的自评表,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实现“学评一体”,并将单元所学迁移到实际生活。
刘文英老师: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单元框架结构、单元内部架构、主题分布,学习活动以及插图和版式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变局中开新局,是一项挑战,需要我们拥有不断自我更新、扎实向内生长的勇气与坚持。唯有认真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并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促成优秀品格的养成。
唐芬芝老师:通过新教材培训学习,理解了新教材更新迭代的必要性,要走出轻车熟路的教学舒适区,做好直面困难的准备。积极抓住教材迭代的契机,及时更新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学生的视角,准确全面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单元整体框架,梳理各单元各板块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和进阶特点,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规划系列教学活动,实现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耿周霖老师:新教材的编排以主题-情境-活动的方式展开,在次序上体现单元主题意义的递进性和语言学习的螺旋上升。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以主题为引领,关注学科知识、育人主题和综合活动的融合,更要注重语言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真实场景,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延伸并深化对主题意义的探究。
针对人工智能助推教学方式变革,老师们这样说:
周玉婷老师:我之前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教学教学领域很遥远,经过学习,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如淘宝问问,讯飞星火,百度AI伙伴等,这些软件都能辅助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生成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生成式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兴趣,任务布置,对话探究。迁移学习,结论分享,评价反馈六个教学环节,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我也初步学习了使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技能——提示语设计,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要积极运用这项功能。
陆如蓝老师: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使命,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取人工智能之优点,开阔教育资源,弥足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效率,辅助教育进步;“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是学生的“指导者”而非“陪伴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理应运用恰到好处的合理手段引导学生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教学方式变革”大环境下自我学习的主导者和受益者。
黄小妹老师: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基于数据和算法,能模拟人类智能。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在教学上,将会给教学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它能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学情参考。通过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适配不同学生。还能模拟教学场景,提前预测效果并优化。借助人工智能,教师能打破传统局限,创新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顾文敏老师:科技真的是飞速发展呀!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AI)这个领域可是有了超多创新!特别是把它应用到教学方式上,变革之大有目共睹。个性化学习体验更有实效、互动式学习也变得更丰富有趣、智能辅导也是AI的一大亮点、自动评估和反馈系统也是超赞的!这些变革,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有趣!大家一起加油,迎接美好的未来吧!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此次活动的分享,工作室的每位老师都迸发了思想的灵光,趁着暑期学习交流分享的东风,老师们定能一路乘风破浪向前进。
撰写:恽丽玲
摄影:工作室成员
审核:耿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