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尤清和,逐风启新程。在这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曹燕校长带领的专家组一行7人在10月24日来到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半天的新北区关键年级教学质量调研。
专家组查阅老师备课、学生作业、深入课堂“问诊把脉”,为老师们提出了宝贵意见。
语文组
罗惠昀老师的《ai ei ui》一课通过情境引入、观察讨论、发音练习、书写指导和拼音游戏等步骤,教授学生复韵母ai、ei、ui的发音和书写。首先,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单韵母a、e、i、u,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这些字母的共同名称。接着,通过情景图引入复韵母ai、ei、ui,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然后,老师示范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练习。之后,指导学生书写这些复韵母,并强调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最后,通过拼音对对碰游戏,让学生练习拼读,并用红包回顾本课所学。
鲍校针对这堂课做出高位引领,低段课堂应突出一个趣字,不管是学生评价还是教学环节,都应该使用更加童趣化的方式。课堂评价尽量发放实物,如:贴纸、印章、小卡片等;拼读游戏应当多样化,如:摘苹果、放烟花、碰碰车等。真正实现在玩中学,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朱娴静老师执教复韵母《ao ou iu》,她请来了海底小纵队的成员们。孩子们在巴克队长的带领下通过看图、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正确认读了ao ou iu和它们的四声,帮助海洋生物给拼音宝宝们标调,通过拼读音节和给他们找生字朋友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小鱼,最后还和海豚比赛写字......一关又一关,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探索,既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知识。
课后,鲍书洁校长肯定了朱老师能以儿童化的视角创设有趣的课堂情景,并能在游戏中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落地,低段教学有趣有味有效。
姜婷老师执教的《桥》一课,课前先以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概括主要内容;再而聚焦文中描写老支书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老支书鲜明的形象。
课后,新北区语文教研员曹燕校长提出: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环节需要达成的目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汪洁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这堂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任务驱动,带领学生经历了“明确阅读任务→带着阅读任务有目的阅读→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展示→回看阅读历程,初步自知有目的地阅读,并觉察其意义”的过程,为学生发展为高效阅读者奠定了基础。
随后,曹校对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理想样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目标为引领、以情境为支撑、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数学组
王晴老师的《得数是6-9的加法》一课中,通过超级分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来讲一个数学故事。通过摆小方块和画数线图,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数数的过程,特别是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在指导试一试环节,学生尝试应用新知识,最后通过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
课后施主任建议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感受数学概念。建议教师用情景图讲述一个数学故事,用三句话概括,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专家强调在数线图上引导学生数数,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和理解数的顺序。
翟红英老师执教的《6减几》一颗,课前通过复习得数是6-9的加法,巩固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接着出示与上一课时相同的情景图,让学生倒着说一说,明确6人去掉4人是2人,并利用圆片摆一摆,利用数线画一画,指出本节课数线图画法的不同,要先找到被减数,然后再往前数并一笔画出,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课后施主任提出可以让学生多说说,完善表达方式“用三句话说出减法故事”代替说说图意,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将所用的圆片框起来,体会从总量中去掉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总量-分量=分量。
王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首先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策略和解题步骤。例题回顾环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换种角度表述一个大杯换三个小杯,即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2.教学设计注重策略学习的程序化及知识学习的整体性。这节课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策略将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完整地经历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求解——检验作答——回顾反思”五个学习环节,与之前的策略学习有共通之处。
课后李志军主任给出了意见,在课堂上重心下移,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灵动的课堂;还要加强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
付应华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学习了第一课时内容基础上进行的,课前让学生用假设策略解决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可以激活已有经验,进一步明确把2种未知量假设为1种未知量,可以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化。教学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探索出了已经总量和相差关系的问题,并且引导比较两种假设方法的相同点。接着对比这两节课内容,让学生反思内化假设策略的优点,最后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李志军主任听完课后给予高位引领:第一研读新课标中与本单元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解读,第二转变教学思维,在备课时要有大单元意识,注重交流方式的多样性,要体现重心下移,要以学生为主体,第三要加强加强教学评一致化研究。
英语组
臧铃萱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模仿跟读等活动初步感知确认他人身份的用语,并通过韵律诗的学习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在看、听、读、说的活动中获取、梳理确认他人身份所用的问句以及肯定和否定回答。同时学习了字母Hh, Ii, Jj, Kk。
在课后,薛老师针对这节课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字母教学应该更加灵活,在课堂开始做好铺垫;除了师生评价,还要加入生生评价,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各个环节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难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杨洁老师这节课以歌曲导入,引出changes,从而复习Story time。然后比较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从story time中的句子入手,总结句型结构,让学生们齐读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通过讨论我的变化,再小组合作谈论自己的变化。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人的变化,再进行情感提升。
薛国民老师提出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写,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一填。进入六年级这个重要阶段,要更注重语音语调。可以给他们一个框架,让学生多输出。
王新美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Then and now 第一课时,她以新颖的猜谜活动导入课堂,引出手机这一现代化通讯工具,引导学生分类过去与现在的不同物品,揭示本课的话题Then and now。课堂上,王老师由扶到放,先带领学生学习Mike的能力变化,再小组合作学习Mike家庭成员的变化,老师适当进行点拨,总结归纳不同的变化方面。学生能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学以致用,最后能说出自己家庭中的变化。
教研员丁佳燕老师指出,每一个环节应充分展开,让教师的意图明显化;课堂上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支架,如表达自己家庭变化时要给出维度,提供本课新词汇,让学生有话可说。
王珍老师本课首先通过歌曲导入,由一二单元的big question引入本单元的big question,滚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进入文本,王老师首先让学生预测主人公之一Mike在学校遇见的同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阅读期待,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文本处理过程中,王老师分别出示三个Mike辨认Su Hai和Su Yang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教授重点词汇与句型,并设计了chant、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内化所学知识。最后回到本单元的big question,总结提升,培育育人价值。
教研员丁佳燕认为,王老师的课堂设计能够注重前后知识的勾连,渗透自然拼读法的教学,学生课堂常规与互动较好。同时,她提出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分层,简单的练习可以放入课堂之中完成。
科学组
王婧老师的《借助观察工具》这一课,以“解决真实事件,邀请各位同学成为小侦探”导入,递进式的学习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等工具的使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具观察比感官观察更细致全面,让学生初步建立使用工具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思维。
课后,陈校长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指出对于低年级段学生,科学课程体系中幼小衔接设计的重要性。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源于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从吸引学生注意,到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注重低年级实验指导范式,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吴天磊老师的《制作汽水》这一课,从夏天的饮料导入,追踪汽水中的气体是怎么产生的,研究小苏打、白糖、水、白醋两两混合后的现象,确定小苏打+白醋会产生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为二氧化碳。接着由学生制作汽水并品尝,发现自制的与购买的汽水味道不同,最后拓展研究工厂生产的汽水。
课后,陈校长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指出要从知识、实验的学习走向科学探究,要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要从教师规范语言走向学科特色语言,教师的语言应充满启发性,层层递进的引导,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调研反馈阶段,专家组分年级分学科对本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馈。专家们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亮点给予了重发的肯定,也不遗余力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改进意见。最后曹燕校长针对本次调研做了深度总结,从教学研究、教师培养、教学管理三方面对我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不足不是障碍,而是成长的催化剂。我们相信,经过此次调研,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罗小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撰稿:蒋河青 摄影:各行政 审核:郭文洁)